Blog
/
AI
數位優化到轉型,2種改變層面、3大常見誤區
AI

數位優化到轉型,2種改變層面、3大常見誤區

根據「天下創新學院」最新發表的2019年《2000大企業數位轉型與人才大調查》,調查表示,高達48%企業尚未推動數位轉型,只有11.4%企業正在進行且成效已反映到公司營運績效,這同時也意味著,高達88.6%的台灣企業正面臨數位轉型障礙

Google上搜尋「數位轉型」,有超過一千兩百萬筆結果、打開各大科技媒體,「數位化、智慧化、數位轉型」為標題的文章、研討活動充滿全版面,看似各大企業都在關注,進行如火如荼,為什麼還有如此高比例的轉型障礙事實?

阻礙我們改變演化的,究竟是什麼呢?

一、概念的模糊:數位優化 v.s. 數位轉型?

當一個概念無法具體在人類腦袋成形時,是無法實現它的。當一件事情的概念在腦袋中模糊不清時,如何能產生實現這個概念的一步步具體行動呢?

數位優化與數位轉型,皆是利用數位科技推動改變、皆是讓企業擁有「數位能力」去驅動成長,但改變成長的層面可以非常不同,從營運流程、客戶體驗、企業文化、到整個商業模式徹底翻轉成為一個完全以提升客戶體驗為核心驅動,而不斷演進的組織。

從改變的層面、影響範圍的角度來切入,即可簡單檢視企業「真正想做的」與「正在追尋的」是否一致。

  • 「數位優化」帶來的改變層面在「營運模式」上,關注焦點在提升效率與短期效用回報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 「數位轉型」帶來的改變層面在「商業模式」上,關注焦點在外部市場變化、如何變現等新商業模式 (The market &How it is Monetized)
這兩者並無孰優孰劣、優先順序的關係,而 數位優化 vs.數位轉型這兩者最大的區別可以用「組織能否定義新的成長機會」來檢視。

為什麼說「數位優化」與「數位轉型」這兩者並無孰優孰劣、優先順序的關係呢?

因為不同產業,面對需要改變的急迫性就不同,優先關注的焦點也會不同。

透過 IDC所提出的 Digital Vortex 2019 報告,也能更好理解不同產業面對數位轉型議題的急迫感會有所差異

商業模式轉型威脅程度

他們用一個漩渦的方式來表示不同產業受到的數位破壞(digital disruption)的威脅程度,越靠近漩渦核心的,受到來自市場上從「根本上的商業模式顛覆」的威脅越強,

例如:媒體娛樂產業、科技產品與服務業、電信業、零售業、金融服務業等都在第一圈,受到的威脅程度最大,最能強烈感受到,若繼續維持既有服務模式,客戶留存與滿意度將會被同業競爭對手的改變而影響,畢竟客戶追尋的永遠都是更好、更快、更方便、更個人化的體驗,而能支持這些客戶希望的流暢體驗,離不開數位科技的支持。

相反的, 在極少與顧客直接互動的產業中,例如:營建業、能源產業、科技製造業、製藥業等,這類型的組織會先關注營運流程面的效率提升,結合數位科技與既有營運模式,簡化管理、提升內部效率。

數位優化與數位轉型

二、台灣企業數位轉型常見三大誤區

簡單釐清以上概念後,希望有助讀者了解,根據自身企業所屬產業、現況資源,評估應該從「數位優化」開始或從「數位轉型」切入,哪一個才真有助於持續立足市場。

而針對「數位轉型」的迷思,我們也整理與長期與客戶互動後的觀察,特別是在去年2018年,PGi樺鼎與自動化機器學習平台DataRobot 合作後,有機會與台灣超過30家先行者企業,深入了解他們如何計畫運用「機器學習技術」來提高運營效率、降低風險,以及整體的轉型目標與遇到的挑戰。

以下歸納 3點多數企業對數位轉型的迷思:

  1. 系統多:只關注 The Next Big Thing、盲目購買軟體,以為導入又貴又知名系統就是轉型,但人力資源在時間上卻被各種系統綁架而拉低作業效率,這也是為什麼現在RPA流程機器人UiPath會這麼熱門的原因之一,因為導入的系統多,組織內的人力變相成為各式系統間的數據整理與搬運工,員工的成就感低落。如果最基本的流程自動化都做不好,怎麼還敢說要數位化之後還要智慧化呢?
  2. 專案多:建立轉型團隊、啟動各種跟AI相關專案、不斷進行數位化活動,但卻缺乏具體目標、聚焦部門,期待萬箭齊發、遍地開花。
  3. 聽很多:積極參加各種分享會、座談會,希望從其他企業已經做過的成功案例來直接當作公司的議題,沒有細究盤點「最適用」在自家企業的應用場景有哪些。透過應用分享會了解市場狀況、得到啟發是好事,但啟發後最重要的功課還是要再消化理解、才能有屬於自身企業的下一步。
數位轉型常見迷思

三、Gartner分析師認為「不會」讓企業轉型成功的4要點

在今年11月Gartner辦給CIO的 Gartner IT Symposium/Xpo™ 提到,在Gartner的一份年度CEO調查中,82%的CEO表示,公司正在進行Digital Transformation的計畫,但同時這份調查也顯示很多所謂的數位轉型活動都不足夠支撐深度的轉變,為什麼呢

以下從 Avoid These 9 Corporate Digital Business Transformation Mistakes 擷取與上述3點不重複的4點:

  1. Misread the true scope of digital change 沒有真正理解,數位技術到底會在自身產業,帶來什麼重大影響,因此錯估必須要達到何種數位化程度。
  2. “It’s Not my job” 這不是我的事!有些公司的董事成員會認為Digital Transformation 是管理層的事,而有些公司的管理層則會認為Digital Transformation 是IT部門的事,而這種斷層正是不會讓改變發生的節點。數位轉型要成功必須要成為組織使命的一部分,以及成為核心管理團隊關注議題的一部分
  3. Digital is undefined. Goals are vague. 為什麼很多公司都會喊出聽起來好像很偉大很厲害的數位轉型願景,其實只是因為「數位」沒有被明確定義。有願景,但沒有連貫一致的行動計畫 ; 有遠大抱負跟一連串的Cool projects,但這條 Digital Journey 的走法、怎麼走其實不清楚的。組織必須先把最困難的功課做在前,例如:定義最終目標、設定具體的Target與衡量指標,確保組織團隊都走在有共識的軌道上
  4. Overplanning 過度計劃:在有了具體的目標與衡量指標後,這時候就不要太過於綁手綁腳了,數位變革更多需要的是行動上的落實、透過行動得到回饋才得有不斷校正優化,在這種變革管理可以學習Lean startup的思維模式,快速實驗更勝過完美計畫,其實也就是大家常講的小步快跑與迭代。

四、你正處在哪個變革層面?「營運模式上」or「 商業模式上」?

無論是哪個層面的變革,皆由數位科技去驅動,但也需知道這還不夠全面,不能單依靠科技與工具去驅動長期的轉變,仍有其他面向必須與之環環相扣,包含:

  • 應用場景是否具體、是否有具體描繪出想要「變成什麼樣」、是否明白之前無法達成理想目標的原因是什麼、還缺了什麼?
  • 內部數據生態是否通暢、是否有共識、是否能消除孤立的技術、資料與系統所造成的複雜性?
  • 工作流程是否有因為技術與工具的加入而更順暢、人與機器的協作是否整合?
  • 組織文化是否保有成長型思維(Growth-mindset),是否有意識成為一個學習型的組織,能把外在挑戰、新技術視為契機、不視為威脅而故步自封,樂於與外部資源結盟、懂得借力使力,秉持試誤經驗為成長養分的信念?
數位變革的5種面向

而在協助企業提升數據分析成熟度、進而促進數位成長變革的這條路上,我們堅持選擇與市場上的第一品牌合作,

包含:能夠促進內部數據生態(Data Ecosystem)通暢、消弭跨系統間數據搬移延伸的人力資源浪費、數據品質失真的 RPA流程機器人UiPath、數據清理整合與建模的Alteryx、有助快速探究問題、問題原因的視覺化分析的Tableau,以及讓每家公司都有能力運用機器學習技術,花最短時間找出過往事情發生的模式,實現精準預測的自動化機器學習DataRobot

我們堅信走在這條路上-「提升企業數據分析能力成熟度,有助促進數位成長變革」,最終看見更多台灣企業有能力在世界舞台上拼搏。

若您有興趣以提升數據分析能力為核心,探討數位優化與數位轉型的作法,非常歡迎直接來信聯繫!

Gartner分析能力成熟度4階段

Stay Informed with Our Newsletter

Get a summary of what we’ve shipped during the last month, behind the scenes updates, and team picks.

Thank you! Your subscription has been received!
Oops! Something went wrong. Please try again.
By submitting your email address, you agree to receive PGi’s monthly newsletter. You can always withdraw your consent.

Related Blog